古人云:“养生之道,始于足下”
在悠久的中华文化中
养生被视为一种生活的艺术
一种追求身心和谐、延年益寿的智慧
从古代的《黄帝内经》到道家的养生术
再到儒家的修身养性
古人对于养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
01
静神养生
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古人认为,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,保持神气清静,心理平稳,可保养元气,使五脏安和,并有助于预防疾病、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。反之则怒伤肝、喜伤心、忧伤肺、恐伤肾,以致诱发种种身心疾患。
02
动形养生
古人认为「人欲劳于形,百病不能成」;诗人陆游说「形要小劳之」,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。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、气功、太极拳、八卦掌、五禽戏等动形方式,可强身延年。人若贪图安逸,运动不足,或是劳累过度,则容易引起「劳伤」,又称「五劳所伤」,即久视伤血、久卧伤气、久坐伤肉、久立伤骨、久行伤筋。
03
饮食养生
古人认为,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,纠正脏腑阴阳之偏,防治疾病,延年益寿。故饮食既要注意「博食」,即以「五谷为养、五果为助、五畜为益、五菜为充」,又要重视五味调和,否则,会因营养失衡、体质偏颇、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。
04
进补养生
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、补益脏腑、滋养精血。合理进补可以强身、防病、祛病,进补既要辨证,又要适量,还应考虑顺应四时。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,在秋季较合适;如系温补药,则在冬季比较适宜。
05
固精养生
古人认为,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,是生命的物质基础,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,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。如性欲无节,精血亏损过多,就会造成身体虚弱、病变百出、减损寿命,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。
06
经络养生
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「网络」系统,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,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。《黄帝内经》说,经络具有决生死、处百病、调虚实之作用。古代养生学家认为,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,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、按摩、针灸三个重要穴位,即合谷穴、内关穴和足三里穴。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,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,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。
07
顺时养生
古人认为,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,地上万物有生、长、收、藏之规律,人体亦不例外。因此,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。人的五脏六腑、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,不可反其道而行之。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,有助于健体防病,否则,逆春气易伤肝,逆夏气易伤心,逆秋气易伤肺,逆冬气易伤肾。
08
修身养生
古人认为,凡追求健康长寿者,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、多行善事。古医家孟说云:「若能保身养情者,常须善言莫离口」[口有善言,又当身行善事」。孙思邈则说:「心诚意正思虑除,顺理修身去烦恼。」养成良好品行,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,可使自己心胸开、心情愉悦。
09
调气养生
古人认为,人体元气有化生、推动与固摄血液,温养全身组织,抵抗病邪,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。营养失衡、劳逸失当、情志失调、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,可导致元气的虚、陷、滞、逆等症候,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。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、顺四时、戒过劳、防过逸、调饮食、和五味、调七情、省言语、习吐纳、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、袪病延年。
10
减毒养生
古人认为,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、气血失调。劳累过度会损伤气伤于饮食则生湿、热、痰浊。冒犯六淫,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。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「毒」,因此提出以「减毒」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。而通过饮食调理、服用药物及其它措 施,减少体内积聚之毒,可免生疾患,防止早衰,进而延年益寿。
古人提倡的养生方式强调了顺应自然、内外兼修的生活哲学。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养生智慧,汲取古人的生活艺术,为现代生活注入一份宁静与和谐。
国粮致力于将道家养生哲学与现代营养学结合,力求为国人提供科学配比、营养全面、方便食用的健康产品。国粮作为天然健康产品的开拓者和创新的食养文化传承者,国粮农业一直引领着行业的发展与走向,完整汲取道家食养文化精髓,结合对现代人的身体需求洞察,以“为耕者谋福利,为食者送健康”为使命,聚焦健康领域发展,持续为国人提供科学营养的饮食方式。
咨询电话:
4006-509-521
公司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